我的2017年终总结丨“我不会去读MBA,我要去读电影导演”
艾菲的第49篇原创文章
标签:深度思考
多年前,当硕士毕业在世界五百强外企刚工作两年的时候,我还怀着一个梦想 - 要去美国读顶尖商学院的梦想。那时,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,哈佛的沃顿商学院,都是闪着金光、带着翅膀的名字,这些名字总是不断的出现在我白日以及夜晚的梦里。
大学还未毕业,我就已经给自己设计了一条“最优路径”:去上海读硕士 - 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外企实习 - 毕业后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外企工作 - 工作三年后去美国顶尖商学院读书 。所以,我在大学毕业后就考去了上海读研,在读研期间,又成功申请到了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实习生的机会,在那里做了将近一年的实习生。在研究生毕业前夕,我又成功拿到了另一家世界500强外企管理培训生的工作Offer。至此,我给自己设计的“最优路径”业已完成3/4。如果能在那几年顺利考过GMAT和托福,就能走完这条“最优路径”那最后1/4的路程。
然而,我梦想的轨迹就在一次对话时发生了改变。那时,我与公司一位要好的培训老师聊到了这个“最优路径”,她听后,沉吟道:“挺好的想法,不过若是我,我不会去读MBA,我会去读电影导演。” “为什么?”“因为我想去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,尤其是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,就会发现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一种多大的福气。”
她的话让我一下子愣住了,原来人生不仅只有“最优路径”,人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叫做“自己真正喜爱的事”。
后来的故事大家大概也能想到,我没考GMAT,也没考托福,自然也就没有走完“最优路径”的最后一步。相反。我逐步开始了对于自我的探索。因为彼时,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。我只知道,自己应该做什么,只知道做什么才能使我“出人头地”。
从彼时到此时,时光飞逝,已有9年。在这9年中,我慢慢了解了什么是理想,什么是羡慕;什么是大家认为你该做的,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;什么是擅长做的,什么是热爱做的。这是一条漫长的路,这条路最重要的主题就是“了解自己”或“自我觉知”。而想要了解自己,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“自由探索”。
“知识的增长,或任何事物的发展,都离不开随机的自由探索。整个宇宙,以及地球上万物的发展就是在没有目的,随机探索和进化中形成的。自我发展也是如此,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和探索,都始于自由和随机。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阅读或发展技能。”
然而,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如此的单一:好好学习,考第一,上名校,出人头地;而我们身处环境的价值观也是如此的单一:找到稳定工作,买房买车结婚生娃,给娃买学区房,送娃出国读书。
以至于,从未有人告诉我们要去“自由探索”,然后才能“了解自己”和“自我觉知”。通过这一切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,在自己的热情上不断努力,最终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。
于是,我们的“自由探索”期都被后置了,甚至是永远的搁置了,而它原本是一件该在我们少年时期就被启动的重要事项。
然而即使“自由探索”被推迟了很多年,我们依然有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它,我想,任何时候,都为时不晚。通过“自由探索”,我们最终会找到我们的热情,以及真正的梦想。
在“自由探索”这条路上,我已走了一些年。对于像我这样拥有旺盛好奇心的人而言,找到自己的最大热情其实并非易事,因为能够吸引我的事物非常的多。前些年,我尝试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学习,然后慢慢将自己最有热情的方向确定在了探索“与自我的关系”、“与自然的关系”以及“与艺术的关系”这三个方面。
接下来就详细说说在2017年,我是如何在这三个核心领域进行自由探索的。
1
探索与自己的关系
“与自我的关系”说的是一种向内的觉知与探寻。通过学习心理学、哲学,通过实践“元认知”,通过冥想,从而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心理、思维以及情绪反应。
查尔斯·汉迪在《思想者》里说:“人生,就是对自己个性的探索。要是一个人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是谁,擅长做什么,那是何等的悲哀啊。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个性的山,在此过程中逐渐觉知自己,发现自己。”
这一年,我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包括:精读了17本专业书,速读了36本;听了两个线上课程。然而不论读了多少书,参加了多少课程,这个领域探索的核心仍然在于在于实践。只读不用等于白读,一边读书,一边实践,再去思考和总结,然后再去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以及指导实践,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在这一年,我对自己的了解更加深入。
比如:虽然我以前就知道“心流”体验,也常常有此感受,然而在这一年,我终于清楚的意识到如何通过主动创造来增加这种美好体验。在这种有意识的主动创造下,“心流”体验的次数在逐步增加,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,通过主动创造“心流”体验来提升心情的方法颇为有效。
2
探索与自然的关系
傅真在她的书《最好金龟换酒》中写道“如果失去了自然的联系,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平静。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些现代都市人是如此的焦躁不安,总想出行,拼命消费以转移注意力,永远在追寻着我们注定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。其实,我们正是在追寻那个失去的联系。”
“与自然的关系”说的正是这个“失去的联系”。关于如何在都市里觅得与自然的联系,从而获得平静与能量这个问题,让我思考良久。
最开始,我觉得终有一日我得隐于山林,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获得最终的宁静与自在。然而,在爱上中国园林后,我才渐渐明白,原来在这世间,有一种方式能够两者兼得,行于中道。它就是园林,推门出去是“入世”,推门进入就是“出世”。于都市中建一园林,便能在“钟鼎”与“山林”之间觅得平衡,进退自如。就像白居易所说“进不趋要路,退不入深山。深山太濩落,要路多艰险,不如家池上,乐逸无忧患。”那时,他在洛阳城里修了一座园子,名为履道坊。自此,从春秋战国开始,一千多年来,中国文人一直无法解决的“仕”与“隐”的矛盾终于得到了解决。
迷上园林的世界后,我有段时间执念要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。后来才意识到,这不过又是一次执念罢了。既然园林能够解决在都市中隐于山林的问题,那么就应该还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没有自己独属园林的问题。比如,盆景是微缩的园林,比如一棵树木,一枝花,一盆苔藓,一块太湖石是不是也能成为一座园林。当你在家中插花,做盆景,或者只是一边品茶一边看着家里的那些花草与湖石的时候,焉知不能生出“一峰则太华千寻,一勺则江湖万里”的奇妙感受?
当我悟到这些道理后,就再没提过隐居山林的林泉之致了。相反,在这一年中,我琢磨着如何插花、如何做山水盆景以及枯山水盆景,于是便做了许多有趣的尝试。包括:布置餐桌花艺,移栽菖蒲,种植苔藓,在瓶中插花,在花泥中插花,养各种类型的植物…而明年,我在这个领域的学习则会更加深入,目前的计划包括系统性的学习日本小原流花艺。
同时,在2017年这一年里,我还游览了14个园林,其中有6个园林是第一次看。对于江南园林的构造和雅趣又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。同时还读了8本关于园林的专业书籍,并记了笔记。一边学习理论,一边游园体悟,收获颇丰。距离心中藏有一座“桃花源”的目标又更进一步。现在闭上眼睛,我就能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出“艺圃”和“网师园”的平面图。所以,当我想念自然,需要连结时,我可以看一眼家里的花草,或者闭一下眼睛,“自然”便能近在咫尺。
3
探索与艺术的关系
最开始喜欢艺术大概还真是因为遗传因子的作用。我父亲就很喜欢,而我好像也是很自然的就爱上了。
在自学西方艺术史、中国美术史、江南园林以及瓷器很长一段时间后,我才忽然明白,原来学习艺术并不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画画,能写得一手好书法,学习艺术的根本意义在于,它能让我们练就对于美的理解力与敏感度。而这种理解力与敏感度一旦拥有,就会成为一种能够应用于万事万物的能力。也就是说你会因此而拥有一双发现美、感受美以及理解美的眼睛,当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后,即使面对相同风景,你所看到的景深、层次、光影、色彩、密度、形状、构架等都会与他人不同。长此以往,面对相同的日常生活,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感也会比别人多出许多。
阿兰·德波顿就曾写过一本书来论述艺术的疗效。他认为艺术一共有七个方面的功能:回忆、希望、悲伤、找回平衡、自我了解、成长、欣赏。其中特别有趣的是,他认为艺术能够成为我们自我认识的向导,因为艺术能帮我们识别那些对我们很重要却难以用言辞形容的东西。人身上很多东西都难以用语言来形容,而我们可以拿起一件艺术品,困惑又郑重的说:“这就是我。” 而且他也认为,艺术是我们重新敏感化的工具,因为艺术能够剥去我们的外壳,将我们从对周遭事物的习惯性无视中解救出来。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敏感性,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旧的事物,我们不再会以为新奇和刺激是唯一的解决方法。
2017年,我一共读了8本艺术与美学方面的书籍,参观了10次艺术领域的展览,参加了7个与艺术(含手工)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,观影19部,每一部都会从艺术的角度给我以启示。
在这最重要的三个领域之外,我还阅读了一些商业和方法论的书籍,参加了一些商业和方法论的课程。而这一切则是为了帮助我在未来某一天能将自己热爱的事情商业化。
量化总结如下:
(一)阅读:精读书籍35本,快速阅读书籍36本,一共读书71本。
(二)展览:一共参观了10个展览,其中最喜欢的是上海龙美术馆“敏行与迪哲”宋元书画展,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展与赵孟頫特展,浙江博物馆蓝瑛特展(内有黄公望《剩山图》卷)以及上海博物馆的“鸿古余音”展。
(三)线上&线下课程:一共参加了11个线上课程,2个线下课程。
(四)电影:一共看过19部电影,其中包括2017年上海电影节的5部电影。
(五)园林游览:一共游览了14个江南园林,包括第一次游览的6个园林。
自由探索,道阻且长,然而沿途风景却也予我以无限欢欣,让我常常有种“丰盈而蓬勃”、“闪耀而盛放”的喜悦。
以此年终总结,与大家共勉。毕竟,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,从来都不是与人比较,而是不断的发现自己,探索自己。
—原创文章,拒绝转载,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
—欢迎转发,手留余香
版权声明
艾菲的文章均属原创,如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公众号
禁止任何渠道平台的转载,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艾菲的理想
通过深度思考和自由探索
实现自我的成长和繁荣的人生
艾菲,80后,思考者,写作者,践行者
现任500强外企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监
业余自学西方艺术史、中国绘画史,江南园林和心理学,热爱各种美好事物与手作。想通过深度思考(深度)和自由探索(广度)两个维度,来实现对世界、他人和自己的持续探索。